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03
天府文脉润童心 非遗薪火传金牛
——金牛非遗主题活动走进抚琴小学特写



一、卢海阳:剪纸里的中国精神
“同学们看,这张《拓荒牛》的剪纸,牛背的肌肉线条像不像起伏的山峦?”金牛作家卢海阳手持一幅红色剪纸,将孩子们的目光引向传统技艺背后的文化密码。她以“金沙太阳神鸟图”为引,讲述古蜀与中原文明交融的纽带,而剪纸中的“太阳”元素,正是巴蜀先民对勤劳、坚韧精神的图腾化表达。

卢海阳特别提到,195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将剪纸艺术搬上银幕,首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中的角色造型,灵感便源自四川民间剪纸的夸张手法。“从汉代提花织机模型到今天的数字动画,天府文化的创新基因一直在传承。”她边说边展示一幅融合三星堆青铜纹样的现代剪纸,孩子们不禁发出惊叹。


二、龙玲:《我的传承人生》与红纸上的乡愁
“我的外婆是土家族医生,她剪的‘药草窗花’能治病。”成都市非遗剪纸传承人龙玲的讲述,将现场带入一段跨越三代人的传承故事。她回忆起童年时,外婆用剪纸记录中草药形态,将“川贝母”剪成月牙形,“黄连”化作蜷曲的藤蔓,这些图案既是装饰,更是民间医药知识的载体。


1976年,龙玲在知青时期用一张红纸为新娘剪出喜花,从此与剪纸结缘。她展示了自己获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优秀奖的《富贵吉祥图》:牡丹层叠如蜀锦,锦鲤摆尾似岷江波涛。“天府文化的优雅时尚,就藏在这方寸之间的对称与留白里。”当谈到剪纸如何走向世界时,她提及徒弟曾带着《团团圆圆》熊猫图剪纸赴海外交流,“外国朋友说,透过红纸看到了中国人的浪漫与智慧”。


三、指尖上的非遗:50双小手剪出“五星芙蓉花”
“对折三次,用直尺画斜线,剪刀要像岷江水一样流畅。”龙玲站在50张课桌前,示范如何剪出五角星窗花。孩子们屏息凝神,红纸在指尖折叠、旋转,家长们也忍不住拿起剪刀加入创作。五年级学生的窗花初现雏形,她兴奋地说:“我要把五星剪成花瓣,像芙蓉花一样!”
活动高潮出现在集体创作环节。龙玲引导学生将成都芙蓉花,与剪纸中的“回纹”“万字纹”结合,50幅作品百花盛开,稚嫩而美丽。家长王女士感慨:“孩子不仅学会了剪纸,更读懂了‘创新创造’的天府文化特质。”

四、非遗活态传承:从课堂到文脉
抚琴小学活动负责人介绍,学校自2015年引入古琴非遗后,已形成“琴墨育人”品牌,此次剪纸活动是“天府文化进校园”的深化。活动现场,金牛区非遗保护中心向学校赠送了《金牛非遗》画册。
夕阳西下,孩子们举着剪纸作品在课桌前合影,红纸映照的笑脸与背后“和雅教育”的校训墙相映成趣。龙玲轻轻抚摸一幅学生作品说“这就是传承的力量,非遗进校园,当孩子们用剪纸讲述天府故事时,文化就活在了未来里。”

特写手记
这场活动,“天府文化与金牛”系列之一,从卢海阳笔下的文化解码,到龙玲手中的技艺传承,再到50双小手剪出的时代新章,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化作流动的文脉,在童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正如天府文化蓝皮书所言:“当传统与现代在红纸上相遇,便是文明最生动的模样。”
-- END --
图文:区文联、区作协、区文化馆
实施:区文联、区作协、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