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8 - 成都年鉴2021
P. 528
社会事业 Social Undertakings > > >
形式,充分满足少年儿童博物馆学习体验 制作适用于 6 ~ 10 岁儿童阅读的三国文 传承单位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形成
需求;于 9—12 月,推出 “乐游天府” “博 化主题绘本;启动 “孔明来了”社教课程系 11 万字报告,对现阶段全市非物质文化遗
物育美” “影偶奇缘” “奇趣自然”四大 列教材 (非公开出版物)的设计制作,该教 产保护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完成成都市
类主题活动,33 项专题活动,累计活动 材将作为武侯祠博物馆社教活动和博物馆 非遗资源数据软件 (第一期)的开发。全
达 160 场 次,共 计 1.1 万 组 家 庭,2.3 万 进校园的辅助教材,包括 《青年孔明》 《卧 年,“成都手作”实现 10 家传统工艺企业
人参 与,活动获 国家及省 文物局 充分肯 龙出山》 《南征传奇》 《北伐英风》 《孔明 上线销售,取得 2%~ 5%的销售增长,每
定,《人民日报》 《中国文物报》 《中国日 治蜀》 《孔明家风》 《智慧孔明》 《街巷三 月为传承人增加销售收入 80 万元;“非遗
报》、新华社、中新社等共计 100 家媒体对 国》等内容。 (曾 岑 雷长亮) 在社区”5 个试点社区开展各类非物质文
活动进行专题报道,新闻报道量达 1 130 化遗产展示展演和教学培训活动 100 场,
条。成都永陵博物馆打造的精品文化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引入 9 家社会力量参与。
龙—— “永陵沙龙”围绕音乐艺术、文学、
生活美学、历史文化和传统优良民俗活动 【概况】 2020 年,成都市普查确认各类非 【新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选介】 周家
展开,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年共举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11 项;开展 5 个非遗 刀锻制技艺,周家夹钢菜刀技术源于东汉
6 场现场活动,累计邀请 300 位观众参加; 代表性项目的全面调查,完成综述片 5 个, 发明的灌钢法技术,制作原理是在两层低
并开展 5 场线上活动,视频累计播放量近 传 承 人 口 述 片 5 个、实 践 传 承 片 5 个,收 碳钢中间夹上一块高碳钢,使得钢刀拥有
1 万次。 集照片 1 500 张、项目及传承人视频素材 极佳韧性和硬度,民间常用 “好钢用在刀
2 000 分钟,完成全市 177 个市级以上非遗 刃上”形容此工艺;周光兴制刀技艺源于祖
【文物保护与宣传教育】 成都市编著出 代表性项目简介的撰写工作;新增 52 项市 父周正保和成都著名刀匠彭国用,周光兴,
版 《成都大遗址保护规划汇编》 《成都大遗 级代表性项目和 17 个市级传承基地。 1964 年出生,17 岁跟随父亲周廷能从事
址保护研究》,提升社会大众对文物工作的 传统夹钢刀制作,1983 年为提高制刀技艺,
了解;组织专业机构制作 10 个文物保护宣 【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跟随制刀名师彭国用学习制刀技艺,已有
传动画,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文物保护宣 筹备】 成都市完成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 40 年夹钢刀制作经验。
传;在文化遗产日 (6 月 13 日)主办 “寻根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筹备工作总体方案的拟 成都木版水印制作技艺源于中国古老
天府文化 再现锦城繁华”东华门遗址考古 制,历经 3 个策划阶段,共召开 12 次方案 的雕版印刷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文物直播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文物 汇报会和 1 次专家研讨会;策划出 10 条第 成部分。唐代木版水印技艺就已发展成熟,
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线上观看达 100 万 八届非遗节 “非遗之旅”线路;完成对 “非 无论刻版还是印制都已有相当水平;宋、
人次。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于 1 月 13 日举行 遗节”同类型节会的观摩、考察和学习活动 元以来,用木版水印作书籍插图极为流行,
武侯祠成都大庙会的重要文化活动—喜神 3 次。 特别是到明末,套版叠印工艺被广泛采用;
送福活动,“己亥年小喜神”正式出炉,开 在民间也用以印制谱笺小品和民间年画等
庙前,社教老师对 20 名小喜神展开国学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建设】 成 作品,成为中国特有的复制传统绘画的印
三国历史文化专门培训;于 11 月 1—5 日, 都市开展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刷技艺,集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被称
联合开展中铁信托·明道系列文化教育慈 性项目和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为 “画刻印三绝”。
善项目——孔明送东风·凉山行 走进位于 基地申报评审工作,成功申报 52 项市级代 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是佛教音乐的特
盐源大河乡的甲花小学,活动方向学校捐 表性项目和 17 个传承基地。 称,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在
赠图书、文体用品和生活用品等物资,将武 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梵呗唱诵不断地与
侯祠博物馆的三国主题展览和三国文化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 成都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学等文化艺术形式
程送到甲花小学,让凉山州的孩子也能了 市创新开展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梵呗音乐体
解三国故事,体验三国文化的展览和课程; 工作发展报告 (2020)》编制工作,对全市 系。梵呗唱诵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
与成都市龙祥路小学、武侯实验小学签订 项目、传承人、区 (市)县文化主管部门、 组成部分,被誉为 “佛教音乐考古的活标
馆校共建协议,包括结合三国文化特色和
学校各学科课程需求,制定馆校课程融合
实施方案,对学校教师开展博物馆文化课
程培训,将博物馆的公益文化活动、展览、
课程送到学校,在学校开展 “三国文化主
题周”等内容;全年,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
文化课程走进龙江路小学、七中附属小学、
武侯实验小、龙祥路小学、锦里小学、棕北
小学、泡桐树小学西区、科华中路小学、成
都石室天府中学附属小学、龙江路小学分
校等十余所小学,课程惠及 1 300 名学生;
出版 “三国书院”系列丛书—— 《风云际
会》成语绘本,绘本为中英文双语出版物, 成都市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 (市文广旅局供图)
436 Ӯˤˤ୍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