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上风》2025年第2期
P. 33
金牛道·讲堂
太平盛世);“昆山”应该是指武担山,在古代多 全一致;二是从文字描述来看更加形象。高墩,
个朝代制作的成都城地图上唯一有标识的山就 指鼓形石墩。阜,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说
是武担山,当时它是成都城的最高点。其实,它 “阜”的字形像一座土山的形状,亦可解释为阜
就是一座高约20米(古代的7丈)、宽40米、长 的古字形像阶梯或像阶梯那样起伏的山,后来
100余米的土丘,但因它突兀在成都城的西北方 演变为“山丘”之意。这说明由岷山发脉的这一
向,既在乾位上,所以称之为“昆山”,亦寓“崐 脉低丘,在二峨眉出脉后的近百里,石墩和土丘
山”,代指“昆仑山”。昆仑山是华夏之龙脉,花 混杂,形成犬牙交错、高低起伏的低丘由西北而
蕊夫人将武担山比作昆山,当指这里 就是成都 来,到崇宁县竹瓦铺接下来的六十里,耸出来的
城的龙脉,凡在成都称帝制的人,无论是刘备也 却是一条土梗,它由北面的油子河(郫江——内
好,还是王建,或是孟昶也好,他们住的地方在 江——府河的别称),南面的清水河夹送而下,
西北方的乾位上(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 直到省城,这条脊背就是成都的省脉。
昆山),那不是就顺理成章了吗。想到这,我心 然而,湖广填四川后,尤其在清中后期人口
中了然了! 暴增的情况下,人的需求增加了,商业机会也随
后来根据这次访谈,我写了《周总理来跃进 之而出,在这一脉络上的灌县、崇宁、郫县和成
村》和《谯周墓存疑》等文章发表,却把“龙背” 都县各开有一所瓦窑,取土烧窑,深的甚至挖坑
之事暂却搁下了。 三四丈,损害了省脉。“地势气脉,最忌损伤,
最近,偶然间我从清同治年间《重修成都县 省会所在,尤宜保护”,为了保护龙脉风水,同
志》卷一中读到一篇《省脉记》(《重修成都县 治九年(公元1870年),四川总督吴棠在众多在
志》是同治四年由成都知县罗廷权开始修撰, 籍绅士(多为川籍任职朝廷和各地的前高官)的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完成,历时八年),它 呈请下,下决心停止烧窑,并责成绵龙茂道钟峻
是这样记载的:“成都省脉(文中也称龙脉),由 委派知县黄启元查勘,将一路瓦窑全部拆毁,永
岷山发脉,至灌县二峨眉出脉,三十里下坝,过 远禁止在省脉一带取土和做其他有损风水的事
蒲阳河。十余里至涌山寺起顶石梁,渡江至童子 情,同时发布告示一张。按照这一饬令,成都、
山,平地起三台高峰,乾亥出脉,复落平阳。五 郫县、崇宁三县均将 公告刻石立牌以作永久警
里至金马场,又十里超横山子,长二十里,复落 示,成都县将总督吴棠和知县周瀚的公告刻碑
平阳。渡江二十里,至崇宁县竹瓦铺,耸出土梗。 立石于土桥场关帝庙内。在这一告示中特别提
由竹瓦铺三十里至郫县,二十里至成都武家梁 到:“成都县界内武家梁子地方,传系省城少祖
子,又十余里至省城西门。北有油子河,南有清 山,为全省风水所关,该处旧有瓦窑两所,历年
水河,夹送至省,皆省脉所关。”而这一省脉在 取土烧用,议者谓省运近衰,由于地脉受伤。”
四川总督吴棠(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闽浙 于是,四川总督吴棠在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
总督改任四川总督)的描述中便更加形象明了: 就令布政司和成绵龙茂道会商,派官员到成都、
“查成都省城东南北三面皆大河围绕,独西路 郫县、崇宁、灌县等地方溯源而上,寻找少祖山
一梗远接灌县诸山,由崇宁郫县交界处所向有 脉势始于何山发派?穷究其原,弄明来脉——这
高墩古阜连缀五六里或高二三丈,居省城乾方, 就是上面所说省脉所处的位置与走向。
为全省气运所关。梗以北为油子河,梗以南为清 至于从郫县界中耸出的这条土梗,“由郫县
水河,均由灌县而来至省城东门外交会,全川山 之犀浦、成都县之武家梁子直抵土桥,再到省城
水即由此梗中分。”这些介绍省脉的文字,在配 西门,皆为近脉所经过之处”,也为少祖山所处
以省脉图,让人一目了然,一下便勾起了我对龙 之地。少祖山在风水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风
背的记忆,这二者太相似了,一是从走向上看完 水术语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少祖山位于太祖山之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