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上风》2025年第2期
P. 11

金牛道·专递




               少,作家聂作平及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白,更为值得                              “七星灯光是一种象征,它象征无论多么黑
               礼赞的是聂作平身为四川作家,竟然不远千里奔                           暗的长夜,总有人试图用一炬微弱的光芒去烛照

               赴有巍峨秦岭阻隔的陕西,脚踏实地逐一寻访80                          人生,烛照世界。”
               多年前从北京等地迁移到抗日大后方西北陕西西                               阅读至此,我遐思远想,文中所述,我父亲
               安、汉中、宝鸡、城固一带的西北联大及其诸多                           何成均作为当年西北工学院七星寺的学子之一,
               分校,且像回老家似地充溢着浓浓的情与深深的                           也不正在一盏油灯下默默苦读么?
               爱,这能是一般文人朋友所能做到吗?                                   在西安、秦岭、城固、古路坝等众多章节中,

                   试读文章《秦岭》一段的真实表述:“近几年                        我自然最为关注的是与西北工学院息息相关的城
               我曾多次专程前往或者途经汉中,这方汉江及其                           固与古路坝,因为我父亲、母亲连同婴儿的我,以
               河流冲击而成的数千平方公里的盆地……自从刘                           及尚在母腹中兄弟世达,大抵就寓居在这里,甚
               邦被封为汉王并定都南郑(今汉中市区),这片                           至我就在此处呱呱坠地。
               土地就和汉文化结下了深厚渊源,汉江、汉中、汉                              在“城固”一章中,特别提到为众人景慕的当
               朝、汉人、汉子、汉族、汉语……”不难发现作家                          代已故诗人牛汉,他也是西北联大的学子。当年
               聂作平多次巡访陕西汉中盆地,并非一般意义上                           的穷书生牛汉大抵也在城固文庙上课读书,“当

               的旅游,而是以厚重的人文情怀,竭心尽力考察                           联大迁来城固时,这里是文庙,教育学院及工学
               寻找汉民族文化的根脉与渊源。                                  院部分年级设于此。”
                   众所周知长安(今西安)系历朝古都,拥有数                            聂作平考察之细密悠远,令人叹服,连我父
               千年的华夏文明。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                         亲所在西北工学院当年所作贡献都真切地记录了
               全面爆发。除了在战场上要保卫国土,还要保住                           下来:“工学院对五门堰水利工程进行测绘、修
               承传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已故文化大师吴宓有句                           理、保护,70年后,该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

               名言:“文化存则国家存,文化灭则国家灭。”他                          产。”由此可见,80多年前我父亲就读的西北工学
               列举了古希腊罗马为例,以世界性战略眼光论述                           院不乏革新创造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多么值得
               了这一重大命题。当代作家聂作平一往情深地寻                           发扬光大。
               找西北联大的遗址,并参阅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作家聂作平创作上能有如此辉煌成就,盖缘
               撰成的这篇近万字的长文,不仅间接帮助我这垂                           于他真正懂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文人的硬
               垂老者寻找到梦寐以求的出生地陕西城固西北                            功夫,我们只要潜心观察,他壮实而又矫健的英
               工学院,使我从真切生动的描述中体验到重返家                           姿,便不难发现他是一个敏于行动的勤奋作家。

               园的亲切与欣悦,真正找到了灵魂的皈依。亦如                           北宋王安石有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李白与杜甫的厚重情谊,“魂来枫林青,魂去关塞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黑。”聂作平不单是为我这在抗战时期父母因躲                           至也。”聂作平娓娓叙说:“我曾多次开车翻越
               避战火流寓到陕西城固而写的,他立意高远,旨                           秦岭,逢山开洞的隧道和遇水搭桥的高架,让蜀
               在中华民族为了精心保护家国文脉,使之弦歌不                           道不再难行。不过那次从宝鸡到汉中,我特别选
               绝,所组织的一场场沦陷区高校大迁徙、大转移,                          择了老路,这条路是八十多年前那一千多学生用

               从而彰显博大精深、万古长存的“民族魂”。                            双脚丈量过的,道路蜿蜒曲折如长蛇……远眺山
                   文章开笔便用极具诗性多少带有几分浪漫的                         下,公路延伸的山谷里,桃花、李花、梨花在烟雨
               文笔深情礼赞:“八十多年前的西北乡村……古路                          中开放,没有人家,更没有游客,它们依然开放得
               坝七星寺是一个例外,入夜,远远望去,七星寺的                          热烈,欢快,一丝不苟。对它们来说盛放,既是生
               灯光——汽灯之光,油灯之光,彻夜不息,或为当                          命的本能,更是生命的必然。”走笔至此,平添了
               地一个著名的地标七星灯火。”                                  这篇美文的哲思理趣。


                                                                                                         3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