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上风》2025年第2期
P. 52

文选

        第 · 辑 二 第 二 辑



               她领导社区有关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                           完成金牛作协“生产队”布置的作业,于4月21日
               的积极性,夜以继日地进行现场保护,一直到考                           上午到土门社区进行采访,顺便打听周道德的

               古发掘工作顺利完成。对于修建地铁3号线,土                           消息。我出示了身份 证和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
               门社区两委也做了大量工作,向社区居民宣讲政                           证,接 待我的是一位40多岁的女干 部。她十分
               策,宣讲国家的发展前途。动员大家该搬迁的就                           热情,立即在电脑上查找,又打电话问询主管伤
               搬迁,该让路的就让路,居民们十分理解,至今                           残的工作人员,结果查无此人。我又继续说他家
               有些佳话还在民间流传。现今,土门新村就在“老                          是一座水泥旧楼房,公路旁边,周围都是田野,

               官山汉墓”石碑旁边,原先的散户农家大都在此                           西部战区总医院离他家不远;他当时出于感激,
               安居乐业,里面有贸易市场和多家商铺。周围还                           再三留我吃顿中午饭方可安心,于是叫他侄儿到
               有多家高楼大厦和配套设施,如西部战区总医                            外面去购买的。这位社区干部听了后说,这里经
               院、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地铁3号线的熊猫大                           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公路成了街道,散房成
               道站和军区总医院站均有出口,还有接驳公交车                           了铺面,居民迁进迁出,确实很难查找。虽然我
               助行。另外,土门新村还有几个值得推荐的楼管                           有些失望,不过这次 来的主要目的是 采访土门
               场所,大致是藏红苑茶楼、时光饭店和张记天天                           社区,收集素材。于是,她又问询有关人员,立

               鲜串串香等等。                                         即给我打印了一份资料,又为我添加茶水,我表
                   记得2002年,我到过土门村,为一些因工                        示十分感谢。
               致残的职工办理伤残退休手续。我当时是单位                                临走前,我问了问那位社区干部的姓名,她
               的劳资科长,接任后就想尽快处理这些遗留问                            说叫谷雨,又诙谐地加了一句,就是昨天“谷雨”
               题,便带他们三位到九眼桥的空军医院进行伤                            节气的那个谷雨。又进一步得知,她就是十多年
               残鉴定,结果 都鉴定为伤残一级,达到伤退标                           前保护考古发掘现场的那位谷雨,现在是土门社

               准,其 工资(伤 退 金)从 原 来 的百多元 涨 到了                    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真让我肃然起敬。我
               三、四百元,由此他们十分感激。这三位伤退职                           又看一下其他科室,还有多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我
               工就是大邑县苏场镇的张敬成、成都二仙桥的                            想这是土门社区的光明未来,这是建设中国特色
               何道芳和天回镇土门村的周道德。这次,我为了                           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有生力量。











               千年名山的蝶变与新生



               □ 冯俊龙(区作协会员)








                   成都有一座离市区只有6公里的山,山下东                         南向北蜿蜒,形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
               风渠与凤凰河如同两条缎带,相映环绕;山上池                               这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历史名山凤凰
               塘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从空中俯瞰,山脉由                          山。其独特的地理形态、丰富的人文积淀,还有


               44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