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上风》2025年第2期
P. 61
金牛道·地名故事
着老成都沧桑岁月的桥非常有代入感,牢牢地吸 丝汤的临江楼。还有近邻卖得火爆的钟牛肉,小
引了我的眼球,让我情不自禁地走进短视频里的 店里的夫妻肺片、清炖牛肉汤远近闻名。成都典
美食,一遍又一遍地细细品味。北门大桥的一碗 型的冷酒馆,醉翁亭里的卤豆腐干、杯杯酒,以
面,一锅肉,一座楼,为什么会让一代代成都人魂 及竹枝词里说到的“火神面前一小摊,油光莹莹
牵梦萦?只有跟随短视频里讲述人的脚步踏上这 就卖汤圆”的郭汤圆等美味佳肴,当时也名扬锦
座桥,去感受不一样的百年烟火气,一口老成都, 城,现在也不见了踪影。由此而论,北门大桥的味
才能真正品出它的滋味。 道,已不再是老成都人口中简单的味蕾刺激,里
北门大桥在明清时期名为迎恩桥,又称大安 面蕴含的是饮食文化,文人风骨,还有市井温情。
桥,是成都重要的水陆码头,也是从陕西进四川 如今,这里遗存的百年烟火,已汇聚成了让人终
的重要通道。作为老成都北面重要的集市庙会所 生难忘的味道地标。
在地,这里茶铺酒肆食摊密集,堪称商贾林立, 我的一生,基本与西门的“铁半城”休戚相
市井繁荣。那里的青石板路泛着年代的青光, 关,难舍难分。别看我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
浸透着麻辣鲜香,各种美食小吃琳琅满目,丰富 小到老,成都市的许多地方都很少涉足,也无从
多彩。说到美食,不得不提到那些年爽口丝滑的 知晓不计其数的街巷楼宇姓什名谁,确实有点儿
“师友面”,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北门大桥 孤陋寡闻。恰逢住家楼上一层之隔的邻居吴老
的招牌面。据说“师友面”创始于20世纪40年 师,原是位于花牌坊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的一名
代,是三个师兄弟合开的一家面馆,主要以宋嫂 教师,现已退休。正因为这层邻居关系,又都是
鱼羹面、牌坊面、海味煨面为主打,据说非常好 在学校工作,平日里碰面聊天时就聊到了花牌坊
吃,是老成都北门舌尖上永恒的记忆,还吹捧成 的逸闻趣事。
了北门面食的活化石。遗憾现在已成为老食客口 她告诉我,成都花牌坊的来历有点儿说头,
耳相传的回味,难得吃到,也看不到了。既然无法 就像电影《让子弹飞》里的片段,同样是划肚皮自
亲自体验一碗令人垂涎的“师友面”,也就对这碗 证清白的事情,电影里的六子,是为证明他只吃了
面不敢妄加评说。 一碗粉。而道光年间,成都西门的一位刘姓女子,
听说北门大桥原来四周都是吊脚楼,比较有 则是为证明她在丈夫去世后腹部隆起,其因是伤
名的是大安茶铺,卖珍珠园子、小笼包子、海带鸡 心过度生病所致,并非与他人有染。足以见得旧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