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6 - 《上风》2025年第2期
P. 146
文选
第 · 辑 二 第 二 辑
养。不同的时代,造就人们不同的命运,对每一 领略不同季节和地域饮食文化的同时,还能感受
种选择,都应保持理解;对每一份艰辛和付出, 中华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源远流长、博大
都应感恩。” 精深的文化传承脉络。
其实,大多数父母不善于向子女表达爱意, 春雨滋润,竹笋破土出,折耳根迎风长,椿芽
他们只是将爱化作身上衣,口中食,融进生活细微 儿猛烈地燃烧在枝头。生机勃勃的春序曲,被作
的点滴,浸透无言的深情。而,知足、敬畏和感恩, 者搬进厨房,让新生与希望绽放在烟火中。喇叭花
便是我们对父母最好的回馈。 闹醒胖茄子,莴笋青葱似君子,透着夏日阳光雨露
若仅描绘景与情,或许文章的厚度还不足, 后的清爽;端午的粽子,浸润着传承的滋味。
所以,作者又旁征博引,追溯起源,为文章增添养 秋叶飒飒,河蟹遍地走,藕娃窃窃私语,滚滚
分。例如:写折耳根时,提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期 而来的土豆气势汹汹。硕果累累的秋诗篇,是食材
间,率乡民寻折耳根度饥荒的往事;写香椿,引用 对大地深情的赞歌,是作者对岁月静好的满足。砂
康有为《咏香椿》的诗句,展现古人对食椿芽的喜 锅煲出的暖意、倔强的萝卜,则写出冬的温暖与坚
爱;谈到鱼类烹饪,借袁枚的《随园食单》记载里 韧;新年的汤圆,化作人们对团圆最美好祝愿。
的挑鱼论,作为挑选依据;写桑叶篇,追溯到汉代 美食,是生活的注脚,也是文化的载体。在
思想家杨雄《蜀王本纪》里记载的桑蚕与蜀地的 如今的快节奏时代下,陈美桥以《四季有味》为
渊源等。 匙,相邀读者放慢脚步,感受四季更迭,品味生
这种写法既契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命的美好,随她一同启封那坛父亲八年陈酿的
“活态传承”的理念,又映射出美食在不同时代, 豆瓣酱,让那缕岁月陈香唤醒被时光尘封的生活
作为民生根本与文化符号的双重意义。让读者在 本真。
我品出的是人生况味
——读陈美桥《四季有味》有感
□ 张浩明(区作协会员)
这些年来,我也曾写过两三篇美食文稿,一 七千多,留言的读者也有好几十条,其中不乏真
篇叫《埋在心底的猪肝丸子汤》,是述说我和妻 知灼见,令我叫绝。
子痛失爱女的凄惨故事。另一篇叫《难忘田婆婆 从此,我便有了一个认知,美食文稿不能单
的辣菜》,是讲一个左棍无端呵斥恐吓一个卖辣 说美食之美及烹饪方法,那样写叫菜谱,只有实
菜的孤苦老人。两篇短文都收到很好的效果,第 用性而无文学的美。美食文稿应与人生的经历
一篇首发成都晚报,几天后被文摘周报转载;第 和人生的况味紧密相连,血肉交融,才经得起品
二篇发本市一个曾经很有影响的公众号,点击有 读。近日一文友推荐给我《四季有味》,说是写美
138

